本文作者:author

银行股“慢性复兴”暗藏隐忧:小心新高幻觉与估值陷阱

银行股“慢性复兴”暗藏隐忧:小心新高幻觉与估值陷阱摘要: 银行股的“慢性复兴”:逼近新高背后的隐忧万亿巨头的迟缓舞步:农行、建行的“新高幻觉”4月15日,金融市场又一次上演了银行股的“王者归来”戏码。常熟银行、渝农商行们涨势喜人,...

银行股的“慢性复兴”:逼近新高背后的隐忧

万亿巨头的迟缓舞步:农行、建行的“新高幻觉”

4月15日,金融市场又一次上演了银行股的“王者归来”戏码。常熟银行、渝农商行们涨势喜人,但真正引人注目的,还是那两头体量惊人的大象——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。它们又一次,或者说“几乎”要触碰到历史最高点了。然而,这种“逼近”本身,更像是一种精心编织的幻觉。

我一直对这种“慢性上涨”心存疑虑。的确,从表面上看,股价缓慢攀升,似乎一切都在向好。但仔细想想,万亿级别的巨头,体量如此庞大,想要驱动它大幅上涨,需要的资金量是难以想象的。这种“缓步上扬”,更像是某种“有形之手”在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节奏,维持着市场表面的繁荣。

更让我担忧的是,这种“新高”本身,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价值增长,又有多少是人为制造的泡沫?要知道,银行股的上涨,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、信贷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。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,银行股的“坚挺”,总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。

建行和农行今年分别上涨了近4.5%和1.6%。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,但考虑到它们的体量,以及同期其他行业的表现,这样的涨幅真的能让人满意吗?更何况,这种上涨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“稳定”和“避险”的预期之上。说白了,就是市场缺乏更好的投资选择,资金无奈之下涌入银行股“抱团取暖”。

融资客的“聪明钱”:加仓与减持的微妙博弈

数据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信息。尽管银行板块整体受到融资客的青睐,4月至今净买入近4.5亿元,但建行和农行却遭到了融资客的减持,幅度分别达到2.5%和2.1%。这种“整体加仓,个别减持”的现象,值得我们深思。

要知道,融资客通常被认为是市场上的“聪明钱”,他们的操作往往代表着对未来走势的判断。在银行板块整体向好的情况下,融资客却选择减持建行和农行,这说明什么?或许,他们认为这两大巨头的上涨空间已经有限,或者存在其他的风险因素。

当然,我们也不能过度解读融资客的行为。毕竟,市场是复杂的,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。但融资客的减持,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在高歌猛进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保持警惕,理性分析,避免盲目乐观。

有趣的是,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、浦发银行等股份却获得了融资客的青睐,净买入额居前。这似乎也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:市场更看好那些更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银行。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,谁能率先突破,谁就能赢得市场的青睐。

估值修复的“虚假繁荣”:股息率与市盈率的陷阱

随着银行股的持续攀升,相关估值也在不断提高。中证银行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近1.5%,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达到6.4倍和0.67倍。此外,中证银行指数股息率目前已达6.25%。这些数据看起来很美好,但我们真的应该为此感到乐观吗?

我一直认为,单纯看估值数据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需要结合银行的盈利能力、资产质量、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。要知道,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存贷利差,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,银行的盈利空间正在不断受到挤压。

更何况,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存在隐忧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,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上升,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。因此,即使银行股的估值看起来很诱人,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
高股息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。在低利率环境下,高股息率的银行股的确具有一定的吸引力。但是,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高股息率并不意味着高回报。银行的盈利能力、分红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股息率。如果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,或者选择减少分红,那么高股息率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。

指数与板块的“结构性回暖”:谁在裸泳?

指数修复的“障眼法”:北证50的一枝独秀与多数的挣扎

最近,市场出现了一种颇为微妙的景象:各种指数都在尝试着从之前的下跌中恢复元气。北证50看似一马当先,完全收复了4月7日的失地,上证50、科创50、红利指数也紧随其后,距离完全修复只有一步之遥。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创业板指、中证2000、国证2000时,却发现它们仍然在泥潭中挣扎,修复幅度与领头羊们相去甚远。这种分化,让我嗅到了一丝“障眼法”的味道。

北证50的强势反弹,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,比如政策支持、资金倾斜等。但更重要的,是它本身基数较小,容易受到资金的操控。相比之下,创业板指、中证2000、国证2000的体量更大,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更多,因此修复起来也更加困难。

这种“结构性回暖”,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市场整体向好的错觉。但实际上,大多数中小盘股仍然处于弱势,它们的修复之路还很漫长。如果只看到北证50的光鲜亮丽,而忽略了其他指数的挣扎,那么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
板块轮动的“马太效应”:强者恒强,弱者更弱?

如果说指数的修复是一种“障眼法”,那么板块轮动则更像是一种“马太效应”。截止4月15日,商贸零售、农林牧渔、美容护理、食品饮料这四个板块的指数已经超越了4月3日的水平,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。而银行、公用事业、国防军工、交通运输、社会服务等板块也紧随其后,距离完全修复只有一步之遥。但与此同时,电力设备、通信、钢铁等板块仍然在苦苦挣扎,修复幅度远低于平均水平。

这种“强者恒强,弱者更弱”的趋势,让我感到担忧。市场资源总是有限的,当资金集中涌入少数几个板块时,其他板块必然会受到挤压。这种不均衡的分配,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结构性问题,加剧分化。

更重要的是,这种板块轮动往往是短暂的,缺乏可持续性。今天商贸零售、农林牧渔可能受到追捧,明天可能就会被其他板块取代。如果投资者盲目追逐热点,很容易被套牢。

权重股的“冰火两重天”:修复的喜悦与挣扎的无奈

个股的表现,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。截止4月15日,在不计算新股的情况下,只有约21.3%的A股个股收盘价高于或持平于4月3日的收盘价。这个数字远低于我们的预期,也说明了大多数个股仍然处于弱势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即使在总市值超过5000亿元的权重股中,也出现了明显的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景象。长江电力、中芯国际、中国移动等股票近期修复力度较高,而宁德时代、中国石油、中国人寿等股票仍然有一定距离。

这种分化,反映了市场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预期。长江电力作为公用事业股,受到稳定收益的支撑,因此修复力度较强。中芯国际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龙头企业,受益于国产替代的趋势,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。而宁德时代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,受到行业增速放缓的影响,修复力度相对较弱。中国石油和中国人寿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,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,因此也难以获得市场的青睐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78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