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特朗普豪賭:華爾街遭重創,量化基金崩盤,全球經濟恐慌加劇

特朗普豪賭:華爾街遭重創,量化基金崩盤,全球經濟恐慌加劇摘要: 華爾街的豪賭:當特朗普不再按牌理出牌上一次市場被嚇得屁滾尿流,大概就是川普半個月前又一次祭出關稅大棒。這次,華爾街那群自詡精明的傢伙們,又一次集體錯判了這個政治素人。回想起當年...

華爾街的豪賭:當特朗普不再按牌理出牌

上一次市場被嚇得屁滾尿流,大概就是川普半個月前又一次祭出關稅大棒。這次,華爾街那群自詡精明的傢伙們,又一次集體錯判了這個政治素人。回想起當年,這幫西裝革履的傢伙還天真地以為能馴服這頭政治野獸,簡直是可笑至極!

昔日盟友的反目:特朗普與華爾街的裂痕

故事要從那個前高盛交易員,現任財政部長的姆努欽說起。這位老兄,身負著在華爾街和華盛頓之間走鋼絲的重任,妄想著能勸住川普這匹脫韁的野馬。那日,在“海軍陸戰隊一號”上,姆努欽試圖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,讓川普暫緩關稅的想法。呵,簡直是痴人說夢!

貝森特的兩難:華爾街與華盛頓之間的斷裂橋梁

姆努欽,這個華爾街安插在白宮的“自己人”,一面要安撫那些鼓吹減稅、放鬆管制的華爾街老朋友們,一面又要應付川普那朝令夕改、反覆無常的政策。這哪裡是搭橋,簡直就是走在斷裂的橋面上,隨時可能掉進萬丈深淵。別忘了,資本市場的背後,是大國的博弈,華爾街的影響力,早就超越了單純的資本。以往,華爾街與華府沆瀣一氣,形成所謂的“華府-華爾街複合體”,一直是左右美國政經的幕後黑手。但如今,這層關係,裂了!想想一年前,姆努欽還信誓旦旦地對客戶說:“關稅這把槍永遠都會上膛,放在桌子上,但絕不會輕易開火。” 現在呢?川普根本就是個瘋子,端著機槍四處掃射,哪裡還把這些潛規則放在眼裡?華爾街這幫傢伙,這次是真的被坑慘了!

華爾街的理性與憤怒:來自前線的聲音

不僅僅是關稅,川普甚至還威脅要炒掉聯準會主席鮑威爾,這簡直就是要動搖美國聯準會獨立性的百年根基!更別提他還跟那些常春藤名校槓上了,要知道,這些大學的捐贈基金,手握著高達五千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資產,真要拋售起來,足以在市場掀起滔天巨浪。現在,華爾街的態度,才是最值得關注的。

Rob Li:一位對沖基金經理的市場觀察

上週「暗湧 Waves」採訪了30位身處關稅戰最前線的企業家,緊接著,我們找到了一位紐約的對沖基金經理:Rob Li。這位老兄,親身經歷了這段時間市場的腥風血雨,對華爾街在這次關稅風暴中的真實情緒,有著深刻的體會。Rob曾在摩根士丹利私募股權基金任職,現在是Amont Partners的管理合夥人,這家公司專注於全球股權投資,奉行長期持有的策略,通常持有兩三年以上,不像那些短線操作的對沖基金,三個月就換手。Rob也是個空中飛人,經常在全球各地跑,他的投資策略是全球資產配置,重點關注科技、消費和工業三個板塊,目前美國佔比40%左右,亞洲佔10%,剩下的則分佈在歐洲和南美。

華爾街的集體誤判:特朗普2.0劇本的突變

“現在的華爾街,沒有人不恨川普!” 這是Rob的原話。他說,之前華爾街的主流觀點,完全被誤導了,大家天真地以為川普2.0,會像1.0時代那樣,”總有辦法能讓事情不至於太離譜”。但現在,劇本已經徹底改寫。就像彼得·杜拉克在《動盪時代的管理》裡寫的: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,不是動盪本身,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行事。如今,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、潘興廣場資本創始人Bill Ackman、摩根大通CEO傑米·戴蒙、貝萊德董事長拉裏·芬克、橡樹資本董事長霍華德·馬克斯,這些華爾街大佬,都轉變了態度,站出來反對川普的激進關稅政策。投資者們組成了一股重要的反制力量,儘管,他們的首要目的,仍然是利益。

量化基金的滑鐵盧:算法與人性的錯位

Rob一針見血地指出,4月2日是個重要的轉捩點。那天下午,川普先是放風說要對所有國家加徵10%的關稅,市場反而還漲了兩個點,因為這還在大家的預期之內。但幾分鐘後,川普就拿出了他那張“巨型表格”,說要對不同國家徵收不同級別的關稅。這下,市場徹底崩潰了,大家才意識到,川普這次是來真的!

特朗普的“巨型表格”:市場崩潰的導火索

現在的美股市場,80%的成交量都是由機器完成的,演算法會提前設定好策略:例如,如果川普宣布的關稅在15%以內,就買入;如果超過15%,就賣出。當然,實際的策略肯定要複雜得多。機器的自動化交易速度極快,所以一旦市場崩盤,那速度,簡直就像山洪暴發,一瀉千里。我忍不住要問,華爾街那些自詡聰明的腦袋們,為什麼會對這張”巨型表格”毫無預判?難道他們真的以為川普只是在玩過家家?

零淨持倉:華爾街的避險策略

對於股票型對沖基金來說,現在沒有特別好的選擇,因為川普的政策,簡直比翻書還快,今天說東,明天就西。現在很多基金,在經歷了三月和四月初的動盪之後,基本上都變成了低槓桿、零淨持倉的狀態。這個”零淨持倉”,也稱為”中性持倉”,指的是你看多的倉位減去看空的倉位,基本上等於零。這是一種極其保守的態度,不管川普的政策往哪個方向走,市場是大漲還是大跌,都只是保持一個淨持倉,這個月就先走平。除非你有絕對的把握判斷方向,不然把淨持倉降到最低,可能才是明智之舉。當然,對於做宏觀的對沖基金來說,現在很熱門的一個交易,就是做空美元,因為川普幹的這些破事,對美元是重大利空,這時候做空美元,顯然有利可圖。

關稅战下的眾生相:誰在哭泣,誰在偷笑?

誰虧了錢?Rob毫不客氣地指出,最慘的,莫過於那些量化基金。這幫傢伙,自以為手握高科技武器,盯著川普的Truth Social和X帳號,但川普翻臉的速度,實在是太快了,快到演算法根本跟不上!

首當其衝的受害者:消費品牌與旅遊業的寒冬

量化基金一般都加了很高的槓桿,而加槓桿的風險就在於,即便十天後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,但可能在第三天川普反覆再反覆的過程中,就已經爆倉了,根本活不到驗證判斷正確的那一天。一個典型的例子,就是交易輝達的量化基金。當AI抓取到新聞說,黃仁勳和川普吃了飯,AI判斷說這頓飯沒有意義,川普還是會禁掉H20,所以我們要做空輝達。但在禁掉H20的新聞放出來之前,如果市場覺得這事兒在吃飯的時候談好了,大家先買一把,結果漲了一波,那如果你加了很高槓桿的話,這時候就直接爆倉了——雖然最終H20的限售令還是發布了。虧錢的另一大群體,就是純粹做多的Long-only共同基金,或者說某些基金的風險敞口比較高,做多的倉位遠遠高於做空的。那些當年給川普投票的華爾街人,現在是不是腸子都悔青了?我猜,他們現在一定恨不得把選票撕成碎片!

夾縫中求生:受益於關稅衝突的公司

那麼,哪些公司反而受益於這場鬧劇呢?Rob認為,核心在於,關稅衝突導致了漲價,但公司可以把成本轉嫁到下游。例如,他們長期持有一家名為AutoZone的公司。這家公司是美國賣汽車售後配件的兩大巨頭之一,而且還在持續整合美國市場。為什麼說關稅衝突對它有益?因為關稅衝突把汽車的價格抬高了,以前你要買一輛車需要3萬美元,但現在關稅可能就加了1萬美元。那很多消費者乾脆就先不買了,等到什麼時候關稅衝突結束了,回到3萬的時候再買。但消費者現在不買新車的話,只有開舊車,舊車開的時間越長,各種維修問題就越多。那對於一個專門賣汽車售後配件的公司來說,這就成了利好,什麼發動機、火花塞、煞車片、機油等等,都需要更多。這簡直就是躺著也能賺錢!

資金的遷徙:歐洲的機會與“錯殺”的優質企業

資金端呢?有沒有一些資金選擇離開美國,更多投向其他地區?Rob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就拿歐洲來說,過去十年大家基本上沒有配置,對中國和日本的配置比歐洲要多。但最近,歐洲很多股票都走出了獨立行情,比如說歐洲的防務股,今年已經漲了一大波。

本地業務的堅挺:拉美電商Mercardo Libre的逆勢上漲

歐洲還有一些優質企業,在這一輪關稅衝突中被”錯殺”了。比如在汽車半導體領域,德國有一家公司叫Infineon,這家公司深度參與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,是小米的獨家供應商,也是比亞迪的重要供應商。這家公司的產能分佈在全球,在美國有15%的本土產能,而在美國的銷售只有12%,所以它在美國本土的產能,完全可以覆蓋美國的銷售,關稅衝擊就比較小,當地供應當地就好了。這類公司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再比如他們持有的另一家公司Mercado Libre,是拉美最大的電商公司。它是一個純粹本地業務,跟美國市場以及貿易戰,都沒有什麼直接關係,所以在四月份美國市場大跌的情況下,它反而還漲了。

貿易禁運:125%關稅的末日審判

現在中美雙方的關稅,都已經加到了125%,美國如果加上芬太尼的那20%,是145%,這種關稅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。對於此,Rob轉述他所訪談的企業家們的看法:現在大家普遍認為,這種關稅數字,已經基本上等於貿易禁運了。他最近一直在到處出差,就是想弄清楚企業家們都怎麼看。比如他最近密集調研了一批鞋服類公司的上游(類似耐克、阿迪達斯、Lululemon這樣的公司的供應鏈)。對於一雙鞋來說,假設關稅只是加了10-15%,而一雙銷售價在140美金的鞋,成本在35-40美金,那對於公司來說,就是增加了3-5元的總成本。在這種情況下,會按照生產商消化1/4,品牌商消化1/4,剩下的部分由渠道來消化,轉嫁到消費者。所以最終消費者在買這雙鞋的時候,只增加了不到兩元成本。雖然最終會對品牌和供應鏈的毛利率有影響,但是對每雙鞋他們能掙到的絕對毛利數額,是可以100%消化掉影響的。但現在加了125%的關稅,那成本就會變成70-90元。這時候,企業就不考慮誰來消化成本的問題了,因為這鞋就不用賣了!如果把這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話,銷量會直接下滑50%以上。

企業家的觀望:90天暫緩後的迷霧

很多東南亞的企業家,都在這90天的關稅暫緩中觀望,走一步看一步。一種普遍的預測是,90天之後,最終除中國以外,可能其他國家變成新加10%-20%,雖然毛利率肯定會受影響,但大家都可以繼續過日子。

“中間品”的困境:原產地定義的漏洞

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問題:國際貿易早就已經實現”中間品”佔主導(即將零部件或半成品,先從一個國家進口到另一個國家加工/組裝,再出口到第三個國家),應該怎麼去定義一個東西是在哪裡生產的?Rob坦言,這裡面充滿了漏洞。比如說在半導體領域,美國說要去定義美國含量要大於20%,就可以豁免關稅,但是你怎麼去定義這個所謂的美國含量?現在川普政府也沒有給出很明確的判斷,美國海關也一樣不知道怎麼執行。這些都是未來重要的談判點。再比如在鞋服領域,現在已經有一種方式,以前可能是純轉口貿易,鞋在中國生產好,然後運去越南,換一個標牌就作為”made in Vietnam”發美國了。現在這麼簡單的路徑已經走不通了,但是你還可以把一些複雜的工序在中國做好,把剩下的一些簡單工序拿去越南做,再貼牌成為”made in Vietnam”,就可以發美國了。這個漏洞如果川普想堵,倒也能堵,但需要付出很高昂的執行成本,因為你需要制定非常細節的規則,監管方面也很難去盯著。如果樂觀一點,接下來就看各方怎麼去談判了。

結構性熊市的隱憂:美國經濟的崩盤風險

關稅也會對美國的消費產生負面影響,有悲觀觀點認為,關稅會從一個事件性的衝擊,逐漸導致美國進入結構性熊市。特別是馬上要進入一季度財報季,公司都需要給出對二季度的指引,如果都很差的話,會導致新一輪大跌,Rob怎麼看?他認為,關鍵在於,關稅政策是否會回來。如果川普像這段時間這樣一意孤行的話,那必然對美國經濟是一個重大打擊。很多機構也做過測算,大概美國的實際關稅率提高1%,會導致通脹上升0.1%,造成美國經濟0.05%-0.1%的負面影響。美國現在實際徵收的平均關稅大概不到3%,那假設未來平均關稅變成10%,要新增加7%。7%對通脹的影響,那就是0.7%,對GDP的影響大概就是負的0.35%-0.7%。但如果川普一意孤行,對全世界加25%,這樣的話,對GDP的負面影響就在1%-1.5%,對於通脹可能就有接近2%的影響,這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。美國經濟就會有崩盤的危險,股市自然不會好。

槓杆的誘惑與風險:來自歷史的警示

這和歷史上的幾次金融危機有什麼可比性?Rob認為,目前所謂的衰退風險,是一個純粹人為造成的,跟經濟週期沒什麼關係,這不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,那是一個結構性風險。

巴菲特的長青之道:穩健與風險控制

但今天的美國經濟,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說,沒有什麼大問題,大家說美國負債很高,政府欠了很多錢,但其實比美國政府欠錢多的國家有很多,比如日本政府的債務就比美國多很多,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也都是比美國要高的。但現在很多人卻把日本,作為一個避險的選擇。橡樹資本的霍華德·馬克斯最近發表了投資備忘錄說,市場進入了“無人知曉”之境,沒有人能預測未來。如果我們從歷史中去學習的話,有什麼可以借鑑的經驗?Rob認為,最重要的就是提防槓桿的風險。就像巴菲特曾經說過的,每個十年都有無數人的收益超過他,但是在六七十年之後回看,那些在每個十年比他做得好的人都不見了。為什麼?因為巴菲特不用槓桿,永遠不存在爆倉的風險,不管有什麼黑天鵝的事情發生(金融危機、經濟衰退、疫情、貿易戰、戰爭、貨幣貶值等等)。

LTCM與比爾·黃:高槓桿的覆滅

很多通過槓桿帶來收益率很高的基金可以在3-5年,甚至十年都做得很好,但一旦來一次大的波動,而這種事件往往是沒有人可以提前預判的,所有用槓桿的人就都崩盤了。比如更早一點的LTCM(長期資本管理公司),幾位創始人都是諾貝爾獎得主,有4-5年時間實現了年化40多個點,非常厲害。但是最終在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中倒下了,也是因為加了很高的槓桿。俄羅斯這個事情不光是LTCM沒有預料到,索羅斯也沒有預料到,全世界都沒有預料到。再比如2021年爆倉的比爾·黃,他從老虎基金出來之後,創立了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,他曾經在輝煌的時候從自己一個2億美金的Family office做到350億,這是翻了幾百倍啊。這無疑很厲害,但你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從350億變成0,因為他用的槓桿很高。而巴菲特那幾年基本上只是跟指數走平。但是最終,巴菲特活下來了,比爾·黃爆倉了。

動蕩時代的睡眠:華爾街的焦慮與淡定

所以,穩健永遠都是金融行業的不二法門。Rob總結道:想睡好覺,就不要追求通過高槓桿來獲得不可持續的高回報,它隱含著高風險,但求一個永遠沒有爆倉風險的細水長流。

歷史的鏡鑒:2008金融危機的恐慌記憶

這輪關稅博弈不斷升級,北京和紐約還有12小時的時差,華爾街的人能睡好覺嗎?Rob坦言:要說市場動蕩的話,其實現在還遠遠比不上2008年金融危機那會兒,也比不上2015年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全球資本市場動蕩,甚至也比不上疫情當時造成的四次美股熔斷。如果你經歷過這三次動蕩,現在你就會很淡定。就拿2008年來說,當年比現在要恐慌多了,當年2008年春天的時候,從貝爾斯登爆掉,到後來被摩根大通買下來,市場就已經開始巨幅波動了,並且之後持續了整整一年時間的大跌,那時候大家真的覺得全球經濟都要完蛋了。而且當時摩根士丹利和高盛,就真的差一點就倒閉了,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恐慌吧,現在還遠遠沒有到達那個級別。今天只是大家覺得,才過了不到兩個月,就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事情,在心理體驗上很劇烈。

真正的風險:美國經濟衰退的Price in

是的,現在標普如果算下來,其實也就據高點跌了15%,這個跌幅應該還沒有體現一些長期風險?Rob表示:如果美國真的進入衰退的話,下跌幅度將遠遠不止。並且這還是從估值比較高的時候開始跌的,現在市場並沒有Price in美國今年會有經濟衰退的風險,如果真發生了,那現在是遠遠沒有跌到頭的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85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