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蚂蚁发布Agentar:金融AI福音还是泡沫?零代码背后暗藏数据安全风险

蚂蚁发布Agentar:金融AI福音还是泡沫?零代码背后暗藏数据安全风险摘要: 智能体Agentar的发布:金融业的福音还是AI泡沫的又一例证?蚂蚁数科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高调推出Agentar智能体开发平台,乍一看,这似乎是金融机构拥抱AI、实现业务升级...
蚂蚁发布Agentar:金融AI福音还是泡沫?零代码背后暗藏数据安全风险

智能体Agentar的发布:金融业的福音还是AI泡沫的又一例证?

蚂蚁数科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高调推出Agentar智能体开发平台,乍一看,这似乎是金融机构拥抱AI、实现业务升级的又一里程碑。然而,仔细审视其宣称的“一站式”、“全栈”能力,以及“零代码”搭建专业智能体的愿景,我们不禁要问:这究竟是技术赋能的福音,还是又一次AI泡沫的炒作?

“零代码”搭建的幻象:技术民主化背后是权力的转移

Agentar平台宣称能够让金融机构“零代码”搭建专业智能体应用,这无疑极具诱惑力。然而,所谓的“零代码”往往只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概念。它隐藏了这样一个事实:即使不需要编写复杂的代码,用户仍然需要在预设的框架内进行操作,而这个框架的设计者,则掌握了定义“智能”的标准。这种看似降低门槛的“技术民主化”,实际上是将技术权力转移到了平台提供商手中。金融机构在享受便捷的同时,也可能逐渐丧失对自身业务逻辑的掌控。

金融数据的高墙:谁在守护,谁在窥视?

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对数据的极度敏感。Agentar平台声称拥有全流程数据治理能力,并沉淀了亿级高质量金融专业数据。这不禁让人担忧: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合规?数据的所有权归谁?平台在数据治理过程中是否会侵犯用户的隐私?尤其是在当前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,金融机构在拥抱Agentar的同时,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,防止数据被滥用或泄露。

Agentar的技术底座:可信还是可控?

Agentar平台以“可信智能体技术”为底座,声称能够确保推理可信、知识库可信、交互可信及评测归因可信。然而,“可信”的定义权掌握在谁的手中?如果“可信”的标准是由平台提供商制定的,那么这种“可信”是否会沦为一种技术霸权?金融机构需要深入了解Agentar的技术细节,对其“可信”机制进行独立的评估和验证,避免被平台牵着鼻子走。

“数智员工”的乌托邦:效率提升的代价是什么?

蚂蚁数科CTO王维表示,Agentar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打造可信可靠、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“数智员工”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任何技术进步都伴随着代价。如果大量的金融业务都由智能体来完成,那么人类员工的价值何在?大规模自动化是否会导致失业率上升?金融机构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,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,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影响。

蚂蚁数科的野心:To B市场的豪赌与风险

蚂蚁数科CEO赵闻飙多次强调,To B的智能体应用正进入爆发期。这表明蚂蚁数科正在将AI作为其企业服务的重要增长点。然而,To B市场竞争激烈,风险与机遇并存。Agentar能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取决于其技术实力、市场推广能力以及对金融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蚂蚁数科需要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,证明其有能力在保障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,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5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