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险企暴赚77%?别被数字骗了!韭菜的钱才是真香!

险企暴赚77%?别被数字骗了!韭菜的钱才是真香!摘要: 险企高歌猛进的表象与隐忧:一场由投资端驱动的纸面繁荣?净利润暴增背后的真相:投资收益的“虚火”五大上市险企交出的2024年成绩单,表面上光鲜亮丽,347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,...

险企高歌猛进的表象与隐忧:一场由投资端驱动的纸面繁荣?

净利润暴增背后的真相:投资收益的“虚火”

五大上市险企交出的2024年成绩单,表面上光鲜亮丽,347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,同比暴增77.72%,中国人寿、新华保险、中国太保等更是创下历史新高。然而,这真的是险企经营能力的全面提升吗?恐怕未必。透过年报的数字迷雾,我们不难发现,真正驱动利润增长的,是投资端那高达7969.2亿元的总投资收益,同比翻倍的增长,显得格外刺眼。

这种增长,与其说是险企精耕细作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结果,不如说是市场行情向好,险企“躺赢”的体现。要知道,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环境,股票、债券等资产的价格波动,直接影响着投资收益的高低。当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时,险企自然可以坐享其成,轻松获得高额回报。但是,这种依赖市场行情的盈利模式,真的可持续吗?一旦市场出现调整,险企的利润又将从何而来?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投资收益的暴增,很可能掩盖了保险主业的疲态。如果仔细分析险企的保费收入、赔付支出等核心业务数据,或许会发现,保险业务本身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,甚至可能面临增长瓶颈。这种“头重脚轻”的增长模式,无疑是危险的。

低利率环境下的“内含价值”危机:险企的集体降速

投资收益的狂欢,并不能掩盖险企面临的长期挑战。在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下,五大A股上市险企集体下调了内含价值经济假设,这一举动,无疑是对未来盈利前景的谨慎评估。据统计,经济假设下调等因素,对五大A股上市险企的内含价值造成了近3600亿元的负面影响,对新业务价值及新业务价值率也造成了程度不一的影响。

内含价值,是衡量保险公司长期价值的重要指标,它包含了现有业务的价值和未来业务的预期价值。下调内含价值经济假设,意味着险企对未来的盈利能力预期降低,这无疑是一个警钟。

低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。一方面,它降低了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,使得险企更难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;另一方面,它也增加了保险产品的定价难度,使得险企更难设计出既能吸引客户,又能保证盈利的保险产品。

面对低利率环境的挑战,险企需要积极转型,一方面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,降低投资风险;另一方面要创新保险产品,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。如果仅仅依靠投资收益来维持利润增长,那么,险企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。

更进一步说,险企内含价值的下调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对未来经济环境的担忧。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保险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,自然会受到影响。险企下调内含价值经济假设,或许也是对未来风险的一种提前预警。

养老金融新政:一场迟来的豪赌,能否真正撬动“银发经济”?

20条举措:看似面面俱到,实则缺乏突破?

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《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洋洋洒洒20条举措,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融体系,助力银发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然而,仔细研读这些举措,却发现亮点不多,更多的是对现有政策的修补和完善,缺乏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。

方案中提到要“持续推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,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”,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。但问题在于,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市场活力,让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更具吸引力?仅仅依靠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,恐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
方案还提到要“加大银发经济领域信贷供给,丰富股权和债权投资方式”,这同样值得肯定。但关键在于,如何才能确保资金流向真正有价值的养老产业项目,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?

总的来说,这份《方案》更像是一份“安全牌”,力求稳扎稳打,避免出现大的风险。但是,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,我们需要的是更具魄力和创新精神的政策,才能真正撬动“银发经济”的巨大潜力。

商业养老金融的困境:信任危机与产品创新难题

发展商业养老金融,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首当其冲的,是公众的信任危机。近年来,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不惜夸大宣传、虚假承诺,导致消费者对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产生了深深的疑虑。这种信任的缺失,无疑是阻碍商业养老金融发展的一大障碍。

其次,是产品创新难题。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,同质化现象严重,缺乏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创新产品。很多产品要么收益率太低,难以抵御通货膨胀;要么风险太高,让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
此外,监管政策的滞后,也制约了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。例如,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,目前还不够完善,难以真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。

要破解这些难题,需要政府、金融机构、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要加强监管,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行为,重塑消费者对商业养老金融的信任;另一方面,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,开发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养老金融产品。

银发经济:是蓝海还是泡沫?

“银发经济”被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但它究竟是真正的蓝海,还是一个充满泡沫的幻象?

毋庸置疑,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,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。医疗保健、养老服务、休闲娱乐等领域,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。但是,要将这些商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,并非易事。

首先,老年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,对价格比较敏感,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接受程度较低。因此,企业需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,开发出真正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,才能赢得市场。

其次,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,很多企业还在摸索阶段。例如,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周期长,运营成本高,盈利难度大。

此外,养老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,市场集中度较低。很多企业规模小、实力弱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
因此,要真正撬动“银发经济”,需要政府加强引导,鼓励企业进行创新,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养老产业龙头企业。同时,也要加强监管,防止出现过度炒作和虚假宣传,避免“银发经济”变成一个充满泡沫的幻象。

中长期资金入市:一场被过度解读的“及时雨”?

银行理财、保险资管“松绑”:政策红利下的狂欢?

证监会修改《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》,允许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享有同等的新股申购、上市公司定增参与权。这无疑是监管层释放出的一个积极信号,似乎预示着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春天即将到来。一时间,市场欢欣鼓舞,仿佛A股市场即将迎来一股“及时雨”,一扫阴霾。

然而,这种乐观情绪是否过于盲目?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,真的能够成为A股市场的救世主吗?

首先,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,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虽然规模庞大,但其投资风格相对稳健,风险偏好较低。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,而非追求高风险高回报。因此,即使获得了参与新股申购和定增的资格,它们在投资决策上也会更加谨慎,不会盲目追涨杀跌。

其次,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投资过程中,面临着诸多限制。例如,监管部门对它们的投资范围、投资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投资灵活性。

因此,我们不能过分期待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能够大幅提升A股市场的活跃度。它们的作用更多的是稳定市场,为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支持,而非短期炒作。

增量资金的想象空间:能否真正改变市场生态?

允许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参与新股申购和定增,无疑会给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。但是,这部分增量资金能否真正改变A股市场的生态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

A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投机氛围浓厚、散户占比过高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导致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,价值投资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。

如果增量资金仅仅是加剧了市场的投机氛围,那么,它对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并无益处。相反,如果增量资金能够引导市场更加注重价值投资,鼓励长期投资,那么,它才能够真正改变A股市场的生态。

因此,要让增量资金发挥积极作用,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,引导机构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,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。同时,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,提高散户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价值投资能力。

“长钱长投”的美好愿景:现实与理想的差距

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,是为了实现“长钱长投”的美好愿景。然而,从现实情况来看,要实现这一愿景,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。

首先,A股市场的制度环境不够完善,缺乏足够的吸引力。例如,退市制度执行不严格,导致一些劣质公司长期占据市场资源。信息披露不够透明,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。

其次,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。一些机构投资者缺乏专业的投资分析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,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,追涨杀跌。

此外,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信心不足。长期以来,A股市场给投资者留下了“圈钱市”的印象,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度较低。

因此,要实现“长钱长投”的美好愿景,需要从根本上改善A股市场的制度环境,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,重塑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。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监管部门、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努力。 仅仅依靠放宽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的入市限制,是远远不够的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9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